站在奉城古城墙斑驳的砖石前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粗糙的石灰岩表面,更是明洪武十九年(1386年)吹来的海风。这一刻金色配资门户网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“时间的厚度”。
作为上海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墙遗址,奉城古城墙默默诉说着一个沿海卫所的往事。600多年前,这里不叫奉贤,而是“青村堡”——一个肩负着抵御倭寇重任的军事要塞。明代沿海倭患频发,信国公汤和奉命修筑沿海防御体系,奉城城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。
城墙原周长六里,高二丈五尺,设有四门:东曰朝阳、西曰阜成、南曰镇海、北曰拱辰,名字里都藏着古人对平安的祈愿。如今保存最完好的是西北角一段,长约200米,虽然不及西安城墙的雄浑,也没有南京城墙的恢弘,却有着江南小镇特有的精致与坚韧。
展开剩余81%沿着修复后的步道缓缓行走,城墙砖石间顽强生长的杂草仿佛历史的注脚。一位当地老人告诉我,五十年代城墙还被完整保留,后来城市发展拆除了大部分,“现在这段是2005年修复的,总算给我们留了点念想”。老人指着墙基:“你看这些石头,都是原来的。”
与古城墙仅一街之隔的万佛阁,构成了另一重时空交错。
初见万佛阁,最令人惊叹的是其“水上佛国”的奇观——寺院建在奉城古城墙的月城之上,三面环水,犹如漂浮于水面。这样的建筑格局在全国都属罕见。
寺内比丘尼师父告诉我,万佛阁的历史甚至比城墙还要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元代,比城墙早近百年。明洪武十九年修筑城墙时,因寺院恰在城墙范围内,便将其保留并融入防御体系,形成了“城中有寺,寺抱古城”的独特格局。
“战争时期,这里供奉的佛像保护了百姓;和平年代,百姓又来供奉佛像。”比丘尼师父淡淡一笑,“这就是缘起性空。”
万佛阁的建筑布局令人称奇。从山门进入,依次是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万佛堂,三殿依势而建,层层升高。最精妙的是万佛堂二楼回廊,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寺院格局,更能远眺那段明代古城墙,形成“看墙观水”的独特视角。
万佛阁的“万佛”之名并非虚传。万佛堂内三面墙上确实供奉着万余尊金身佛像,每尊高约20厘米,造型各异,在灯光映照下金光熠熠,营造出极其震撼的视觉体验。这些佛像大多是近三十年逐渐供奉的,见证了寺院重兴的历程。
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藏经楼后的那棵古银杏,已有四百余年树龄,秋日满树金黄时与古寺红墙相映成趣。树下立着一块石碑,记载着万佛阁屡毁屡建的历史——抗日战争时期曾遭轰炸,文革期间再遭破坏,现在的建筑大多是九十年代后重建的。
“佛寺就像这棵银杏,根一直在那里,不管地上部分如何变化。”比丘尼师父的话充满禅意。
参观结束时正值傍晚,夕阳为古城墙披上金装,万佛阁传来阵阵诵经声。我在城墙边的长椅上坐下,看着当地居民在广场上跳舞、下棋、闲谈,忽然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和解——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,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背景。
奉城古城墙从军事防御到文化地标,万佛阁从精神寄托到旅游景点,这些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关于传承与适应的故事。它们不再是被供奉在神坛上的遗迹,而是活着的历史,继续参与着城市的当下与未来。
离开展望路时,回望暮色中的古城墙和万佛阁,我忽然明白了奉贤之“奉”的真意——奉贤之名取自“敬奉贤人”,而这里的一砖一瓦,一佛一阁,无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馈赠,值得每个人怀着敬意去瞻仰、去理解、去传承。
旅游贴士:奉城古城墙和万佛阁位于奉贤区奉城镇奉粮路70号金色配资门户网,免费开放。最佳参观时间是春秋两季,可结合奉贤博物馆、青溪老街一起游览。别忘了尝尝当地的奉城黄桃和海棠糕,让味蕾也体验一把历史的味道。
发布于:江苏省深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